潛龍勿用 見龍在田 亢龍有悔 的科學解釋 - 認識大師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潛龍勿用 見龍在田 亢龍有悔 的科學解釋

在超過五千年前的悠遠時代中,發源自黃河流域的古代中國人,從漁獵時代轉入農業時代後,有大量的黎民百姓就以務農為生,聰明的古代老祖宗在生存的前題下,自然對「看天吃飯」的農業生活,發展出對大自然的詳細觀察和生存訣竅,千千萬萬在古代中國大地以農耕為業的人們,對於大自然的生態想當然耳地衍生出「深切入微」的觀察,這樣的觀察,目的當然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藉著長期的體驗和觀察,找出一套和大自然共存的生存法則,幫助農作物豐收成長,人人都能過著舒適的生活。

這樣的期待,在陳怡魁大師的研究中,發現在進入周朝後,有了重大的突破,人們在周朝時代,終於掌握了和大自然共存的「生存密碼」!

陳怡魁大師發現,在長期研究易經和古籍後,他觀察到周朝的人們已經察覺了一種和農作、收穫有著重大關鍵的天候氣象,他們發現,只要是打過「雷」、下過「雨」的大地,草木總是欣欣向榮,大地一片豐饒翠綠,處處充滿了生機,只要在這種環境下耕作,往往都能得到令人欣喜的大豐收。

陳怡魁大師更斷言,這個理論其實就是全世界所有文明發展歷史中,最早發現「雷雨氮肥」的紀錄!

在周易中,是怎樣描述「龍」的呢?在易經的乾卦中,就有以下幾個關於「龍」的描述: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而在坤卦之中,也出現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記載。

這些描述如果沒有經過破譯,看起來總覺得艱深難懂,縹緲虛無,從古到今的許多學者說法不一,人人有看法,卻沒人有結論。但是如果引用陳怡魁大師的「龍」等同於「雷」的理論來解釋,一幅清晰的上古人民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圖像,便很清晰地浮現出來。

「潛龍」,指的就是還沒有打雷,沒有下雨的乾燥大地,其實自古以來,中國的漢人文化就始終把打雷閃電的現象和「龍」牽扯在一起,漢朝一位不相信神話的王充,在他的「論衡」中指正出許多經過誤導的學說,但在這本著作中也說:「蛟龍見而雲雨至,雲雨至則雷電擊」,又說:「龍,魚之類也,其乘雷電,猶魚之飛也。」

所以,整體的來說,「潛龍勿用」的真正含義,破譯之後便是「天乾物燥,沒有下過雷雨的大地(潛龍),這樣的地區並不適合人們用做定居和耕種的地點(勿用)。陳怡魁大師認為,像是戈壁大沙漠,或是大西北區那些長年不打雷不下雨的乾地,草木不生,土壤都化為沙,當然是不適於耕種的地區,就是「潛龍勿用」的好例子。

那麼,「見龍在田」,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的見識和觀念受到侷限的情形下,對於各種大自然現象的真正成因並不瞭解,因而使用不同的象徵符號來代表它,是很可以理解的。當天上出現一條條的閃電,隨之而來的滂沱大雨,古人以觀察加上想像認為是神秘的巨龍從天而來,這樣的聯想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真正解釋,就是「在農地和居住地的天空突然閃電交加,雷聲隆隆,既而下起大雨」,而在這樣的現象發生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肥沃的土地出現,經過耕種後得到巨大的豐收。

為什麼只要「見龍在田」、「飛龍在天」,就能夠將貧瘠的大地化為豐饒的沃土,讓人們享受豐收的成果呢?

陳怡魁大師指出,其中真正玄機,就在於「氮肥」的作用。

在地球大氣層的空氣中,大約有著五分一的氧氣,五分之四的氮氣。氮氣這種氣體雖然在大氣層中佔著相當高的比例,但是它本身是一種相當安定的氣體,本身不容易揮發,也不容易和活潑的氧氣起作用,可以說是一種「沉默的多數」。就因為它有著這種特性,因此在一般的情形下,它也不容易和天地萬物發生作用,對於自然界的萬千生物的影響就變得沒有什麼太大的重要性。

但是當天空開始打雷閃電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開始改變了,因為開始出現打雷閃電的時候,天空中便形成了通電的狀態,而原本安定不活潑的氮氣就會變成「好動兒」,開始變成活潑的特性。

在這樣的活潑狀態下,氮氣便會和氧氣作用,產生燃燒的現象,形成了「二氧化氮」。而這樣的化學作用,隨著大氣中的電壓越高,作用就越明顯,產生的二氧化氮就越多。

這種「通電,氮氣和氧氣作用形成二氧化氮」,是化學領域中很有名的實驗,是一種很容易就可以印證的現象。

如果在這個時候下了雨,空氣中化合形成的二氧化氮會急速地溶在雨水中,再次化合形成「硝酸」,並且隨著雨水降落在大地之上。

而硝酸降落在下了大雨的土地後,會滲進土壤,形成「硝酸鹽」,這時候形成的,就是大地上農作物生長的最好肥料:「氮肥」。

至此,因為打雷、閃電、下雨,形成肥沃土壤的整個過程就這樣形成。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