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類應用(八)西南篇(一) - 營養食品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植物類應用(八)西南篇(一)

(陳怡魁 老師)

八角蓮是解蛇毒最好的植物鹼,八角蓮在台灣也有,最早採到的是陳怡魁博士,當時是帶領北醫藥學系第二屆的學生,在台大實驗林之一的溪頭附近岩石的旁邊採到,它的植物鹼是有毒的,吃太多也會毒死人,它的毒素是刺激蛋白質的分解,分解出它的毒素出來,任何的毒最毒的毒有兩種,一是植物毒也是植物鹼叫做烏頭素,它是植物鹼。另外一種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毒,像蛇毒它有充血的毒素,腳被咬到會整個腫起來,會痛的不得了。還有神經毒咬下去不很痛,人會昏睡而死掉。植物的毒也是一樣有這種作用,不過動物的毒和植物的毒有不太一樣的地方,植物性的植物鹼大多都能夠溶解於水,所以有毒的藥去炮制放在麻袋裏面泡在有流水的地方,泡七七四十九天或規定的日數,它的毒素就會降低。

蛋白毒很奇怪,毒蛇的毒液擠出來之後沒有去冷凍時會腐壞,一旦腐壞毒性就沒有了。台灣雨傘節的毒是神經毒,用八角蓮相當好。

三七是產在四川,一般叫川七,破淤血強壯用。

乾薑,薑有兩大種是生薑和乾薑,生薑又分嫩薑和老薑,生薑會驅寒。乾薑就是熱,這個熱不一定驅寒,所以一般老薑和桂枝與麻黃三樣加在一起煮熱熱的喝,一百個當中有八十五個會發汗,但是冰起來喝冷的它的利尿性很強。乾薑一般是附屬在很熱的藥裏面,像附子肉桂都用在很熱的藥,如果是生薑就不會配在裏面,生薑常常配的是麻黃桂枝紅棗,喝熱的發汗,喝冷的利尿。

大黃非常好用,有一個湯方相當好,叫做大黃牡丹皮湯,這個消炎劑對肚臍以下的症狀是最好的藥,包括盲腸炎膀胱炎和大腸卵巢的問題都可以用,只有腎臟的問題沒辦法,大黃用多了會拉肚子,用少會止瀉,大黃在中藥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個人常常會有拉肚子或者便秘,便秘時大黃的量可以適量調高一點就能排便,拉肚子時大黃的量調低一點就能止瀉,大黃是相當好的藥,但是有的醫生不敢用,因為量的多一點少一點作用完全相反。

川貝母針對的咳嗽是略微乾痰有效,喉嚨很癢的就沒效。

木香有川木香和廣木香,能夠健脾胃。

牛膝壯筋骨,四川產的叫川牛膝。

川烏的一邊看起來好像是烏頭,烏頭旁邊還有嫩的東西是附子,烏頭是天南星科的,附子是相當好的強壯劑,很多人喜歡用,一般附子的強壯劑都和高麗參合在一起,是很多人喜歡用的,尤其日本人很喜歡,他們認為附子人參是最好的強壯劑,免疫體會提升很高。真正的烏頭在非洲用來做麻醉劑,獵殺動物用到烏頭,烏頭的毒有趣的地方是經過高溫加熱毒性就沒有了,所以被烏頭毒死的動物煮熟就沒有毒了。在十八世紀日本有個和尚在下雪的冬天做苦行僧修行,由於天氣太冷他想吃很熱很熱的東西驅寒,烏頭是大熱極熱又有毒,認為大熱的烏頭加熱吃下去可能會沒有毒,他就用砂鍋煮烏頭片天天喝,果然沒有中毒。後來的學者以此為根據用動物做實驗,動物吃了都不會死,以後人就這樣吃烏頭,烏頭附子都是這樣子。

川芎是傘形科的,和當歸是同一科的,味道也接近,但是性質不同用法也不同,兩者合在一起是很好的行氣補血劑,在傳統上兩者的切法不一樣,當歸是壓扁直剖,川芎一定要橫切,兩者合在一起,一橫一縱是十字架,可以普渡眾生,陳怡魁博士告訴大家,當一個人快要死掉了用一支雞翅膀燉一錢的當歸和一錢的川芎,一天吃三次等於是吃三錢,七天後會從鬼門關回來,先決條件是能夠吃得下,吃不下就沒辦法,這兩味藥加在一起就是補血行氣,對身體虛弱的人有幫助。

天門冬很好用,是稍微涼的補藥,它生長在地底下含有配醣體,和一點點的植物鹼。有個滋潤脾肺的湯方叫二冬湯,是由天門冬和麥門冬組成,天門冬的配醣體比較多植物鹼只有一點點,麥門冬的配醣體少植物鹼多。

天花粉屬於豆科的,它的種子叫做括簍子,整個囊叫括簍皮,這個都是連在一起的,它有個好處可以稍為鬆弛緊繃的肌肉,很多人喜歡用天花粉和葛根合在一起治頭痛。

天南星是熱性的有毒,一定要炮制過才能內用,生的沒制過的磨粉外用,有人會對它過敏,和芋頭皮的過敏一樣。

天麻對腦是相當好的鎮定劑,好的天麻切的薄薄呈半透明狀。頭痛有兩種,一種是肌肉微血管的收縮,只要用天花粉葛根這種鬆弛劑頭痛就會解除,如果是腦膜的微血管問題的頭痛要用天麻。

(廣)木香是胃藥。

升麻的不可思議之處是提升氣的效力比高麗參和一些參還要好,一般的中醫師對氣虛講話無力的99%會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對氣的提升就是靠升麻。陳怡魁博士以前講課最頻繁的時候一天講話八小時,講話不用麥克風,最後氣虛的時候有位中醫朋友說一定要吃補中益氣湯,當時一天吃到了200公克的科學中藥,還沒有什麼感覺。另外有位西醫轉中醫的朋友說每天用一兩的升麻燉一支雞腿吃吃看,結果比補中益氣好太多,這是升麻的作用,它的作用來自植物鹼。

 

聲明:本文內容所提及之食物與維他命皆為提供建議,不具醫療與治病等藥效,請自行參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生命循環 十二長生 陳怡魁老師上課精華 黃帝內經 易經應用

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