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 Vitamin D - 營養食品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維生素D Vitamin D

維生素D.Vitamin D

特性

維生素D也稱抗佝僂病維生素,是脂溶性維生素,屬類固醇化合物。在人類所需的維生素中,維生素D非常特殊,它是一種激素的前體,而且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人體自身可以合成維生素D3。

從結構上來看,因為它的四環結構中有一環不完整,因此被歸為固seco-固醇類,它必先在肝臟中代謝成25-OH-D3 (25-    hydroxyvitamin D3),再經腎臟中酶作用而合成1,25(OH)2-D (1,25-dihydroxyvitamin D3後才具有活性。維生素D是以維生素D3(膽鈣化固醇)為計量標準 (1μg=40IU)。

維生素D有二種不溶於水的固醇類:一是由植物體中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它會經由陽光紫外線的照射而成的麥角鈣化固醇(ergocalciferol; vitamin D2);另一個是皮膚中的維生素D先質(7-去氫膽固醇),會經紫外線照射而合成膽鈣化固醇,是存在於動物中的。

雖然人體經由陽光照射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活性不高,它必須經肝及腎臟的酵素反應生成骨化三醇(1,25-二羥膽鈣化醇)才能具有最高的活性。維生素D可以調節小腸、腎臟和骨骼對鈣的吸收與代謝,加上它是荷爾蒙的前驅物,也與血液中鈣的代謝有關。

維生素D可藉由骨骼之礦物化來形成骨質以去磺化,讓鈣和磷從骨質中釋放出來以維持血漿中的鈣磷濃度。
維生素D可促進皮膚表皮的分化及防止增生。
鈣三醇在小腸的作用是可增加鈣和磷的吸收,

經過肝臟和腎臟的進一步轉化,維生素D轉化為骨化三醇,作為一種激素重新進入循環,調節鈣和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和重構,維生素D可以用來預防小兒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症,維生素D與鈣合用可以預防老年人骨質疏鬆。維生素D對神經肌肉功能、炎症都有作用,還影響許多基因的表現和翻譯,調節細胞的增殖、轉化和凋亡。

膽鈣化固醇(D3)

歷史

1913年:美國科學家Elmer McCollum和Marguerite Davis在魚肝油裡發現了一種物質,把他命名為維生素A;但後來英國醫生EdwardMellanby發現餵食魚肝油的狗不會得佝僂病而推測出維生素A或魚肝油中某一物質具有抗佝僂病因子。
1921年: Elmer McCollum取出了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再重新做同樣的實驗,得出之結果還是相同-餵食魚肝油的狗依然不會得佝僂病,這也証明了抗佝僂病的因子並非維生素A,於是他將該因子命名為維生素D,即為第四種被發現的維生素。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此因子只要有紫外線便自行合成。
1923年:7-脫氫膽固醇被發現可經紫外線照射形成一種脂溶性維生素,Alfred Fabian Hess還把稱它為「陽光維生素」。
1930年代:AdolfWindaus更成功的研究出維生素D 的化學式。
1923年:威斯康辛大學Harry Steenbock證明了用紫外線照射食物和其他有機物可以提高維生素D含量,用紫外線照射過兔子的食物,可以治療兔子的佝僂病。於是他花了300美元申請了專利,他用自己的技術對食品進行維生素D的強化,到1945年他的專利權到期時,佝僂病也已經在美國絕跡了。

缺乏徵狀

在嬰兒及兒童時期或發育期間的青少年若缺乏了維生素D會造成佝僂病及骨質軟化症。佝僂病通常會發生在手腕、腳踝及膝蓋上特別顯著,腿部彎曲、膝蓋走路會有異音、脊椎和骨盆胸腔變形等,串珠狀佝僂病會在肋骨和肋軟骨交接處有如串珠狀的膨出物。而這些徵狀是因為軟骨骨骺(epiphyseal)持續變大成長,而且無法被骨基質及磺物質取代。

成年中體內維生素D流失會造成骨質軟化症(osteomalacia),這是一種因鈣磷吸收及排泄改變而造成的磺質化的缺陷,當血清中鈣和維生素D下降時,鹼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由抑鈣素控制的骨骼礦質化就無法發生,當骨基質漸漸的去磺質化時,就會造成骨骼疼痛及骨質軟化症。

維生素D3的缺乏也易患有軟骨病,此病症在寒帶地區較常發生,因當地居民都穿著厚重衣物而隔絕陽光的照射,無法自行產生維生素D3。

備註: 維生素D.Vitamin D 的資料參考來源的連結

下一則    維生素E 

返回目錄

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