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孔子 - 黃帝內經易經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老子 孔子

老子姓李,名耳,自聃,又字伯陽,號老子,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是春秋後期著名思想家。

老子在周王室擔任管理藏書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到周室,向老子請教古禮。孔子離開周以後,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兒能飛,我知道魚兒能游,我知道野獸能走。能走的可以用網捉,能游的可以用線釣,能飛的可以用箭射。至於龍,我卻不知道它的底極,他能乗風駕雲而上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大概就是龍吧!」

老子在周王室任職多年,親眼看到周的衰微,就棄官隱去。走到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將要隱居起來了,請為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寫作了『道德經』上下篇,闡述道德的意義,然後離去。

『老子』一書共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八十一章。今傳本上篇為『道經』三十七章,下篇為『德經』四十四章,故而該書又名『道德經』。道教以該書為經典,故稱其為『道德真經』。「老子」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自然的縮影和化身,道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又回歸於道。道又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使萬物從有形轉化為無形。無形既是萬物運動的起點,又具萬物運動的終點,歸宿和本根。

老子的思想,將人們思考的範圍從倫理道德、人生和政治,擴展到整個宇宙,在抽象思維上也是巨大的進步。他所創建的思想體系,使他成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對古代哲學、政治、軍事、宗教、醫學、養生等,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不愧是中國思想的智慧之根。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人們敬稱其為孔子、孔夫子,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年輕時,孔子當過李氏家的倉庫史、司職吏和司空。以後就離開魯國,到各諸侯國遊歷。在齊國受排斥,在宋國和衛國被驅逐,在陳、蔡間受困。又從魯國到周,向老子問禮。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掌權的三大夫將魯昭公打敗,魯昭公逃到齊國。孔子隨昭公到齊,向齊太師學習韶樂,沉醉在音樂之中,三個月中嘗不出肉的味道。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廣招弟子,傳授學問,成為很有影響的學者,季桓子和吳國使者都曾向孔子請教問題。

後來由於見到魯定公沉湎於女樂之中,而不理政事。孔子見自己已無法施展,只當了三個月代理國相,就離開魯國,帶了弟子們周遊列國,尋找實施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

在十四年時間裏,孔子先後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受盡磨難。然而卻沒有一個國君任用他。孔子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他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主張,於是他根據自己的觀點,集中精力整理舊有的文化古籍,並作為向弟子授課的教材,編定了「書」、「禮」、「樂」、「詩」、「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

『春秋』是一部編年史書。據說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訪書,求得一百二十國史書。孔子以魯國編年史『春秋』為基礎,根據尊奉周王室,總結三代歷史發展法則的精神,對史事進行書寫或刪削,終於修成了共二百四十二年的編年歷史。孔子注重史事記載的褒貶和正名,以其作為存王道的懲惡勸善的工具。

孔子的學生據說達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死後,弟子們將他的言論和談話記錄整理成一本書,名為『論語』。

由於孔子的偉大,並且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使後代因此而得以傳承重要的文化,並且敬天法祖的知曉天命,所以被後世人們尊崇為「萬世師表」。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