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亢龙有悔 的科学解释 - 认识大师 - 祝福平 陈怡魁
字级: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亢龙有悔 的科学解释

在超过五千年前的悠远时代中,发源自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人,从渔猎时代转入农业时代後,有大量的黎民百姓就以务农为生,聪明的古代老祖宗在生存的前题下,自然对「看天吃饭」的农业生活,发展出对大自然的详细观察和生存诀窍,千千万万在古代中国大地以农耕为业的人们,对於大自然的生态想当然耳地衍生出「深切入微」的观察,这样的观察,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藉着长期的体验和观察,找出一套和大自然共存的生存法则,帮助农作物丰收成长,人人都能过着舒适的生活。

这样的期待,在陈怡魁大师的研究中,发现在进入周朝後,有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在周朝时代,终於掌握了和大自然共存的「生存密码」!

陈怡魁大师发现,在长期研究易经和古籍後,他观察到周朝的人们已经察觉了一种和农作丶收获有着重大关键的天候气象,他们发现,只要是打过「雷」丶下过「雨」的大地,草木总是欣欣向荣,大地一片丰饶翠绿,处处充满了生机,只要在这种环境下耕作,往往都能得到令人欣喜的大丰收。

陈怡魁大师更断言,这个理论其实就是全世界所有文明发展历史中,最早发现「雷雨氮肥」的纪录!

在周易中,是怎样描述「龙」的呢?在易经的乾卦中,就有以下几个关於「龙」的描述: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而在坤卦之中,也出现有「龙战於野,其血玄黄」的记载。

这些描述如果没有经过破译,看起来总觉得艰深难懂,缥缈虚无,从古到今的许多学者说法不一,人人有看法,却没人有结论。但是如果引用陈怡魁大师的「龙」等同於「雷」的理论来解释,一幅清晰的上古人民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图像,便很清晰地浮现出来。

「潜龙」,指的就是还没有打雷,没有下雨的乾燥大地,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汉人文化就始终把打雷闪电的现象和「龙」牵扯在一起,汉朝一位不相信神话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指正出许多经过误导的学说,但在这本着作中也说:「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又说:「龙,鱼之类也,其乘雷电,犹鱼之飞也。」

所以,整体的来说,「潜龙勿用」的真正含义,破译之後便是「天乾物燥,没有下过雷雨的大地(潜龙),这样的地区并不适合人们用做定居和耕种的地点(勿用)。陈怡魁大师认为,像是戈壁大沙漠,或是大西北区那些长年不打雷不下雨的乾地,草木不生,土壤都化为沙,当然是不适於耕种的地区,就是「潜龙勿用」的好例子。

那麽,「见龙在田」,又是什麽意思呢?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见识和观念受到局限的情形下,对於各种大自然现象的真正成因并不了解,因而使用不同的象徵符号来代表它,是很可以理解的。当天上出现一条条的闪电,随之而来的滂沱大雨,古人以观察加上想像认为是神秘的巨龙从天而来,这样的联想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见龙在田」丶「飞龙在天」的真正解释,就是「在农地和居住地的天空突然闪电交加,雷声隆隆,既而下起大雨」,而在这样的现象发生後,随之而来的就是肥沃的土地出现,经过耕种後得到巨大的丰收。

为什麽只要「见龙在田」丶「飞龙在天」,就能够将贫瘠的大地化为丰饶的沃土,让人们享受丰收的成果呢?

陈怡魁大师指出,其中真正玄机,就在於「氮肥」的作用。

在地球大气层的空气中,大约有着五分一的氧气,五分之四的氮气。氮气这种气体虽然在大气层中占着相当高的比例,但是它本身是一种相当安定的气体,本身不容易挥发,也不容易和活泼的氧气起作用,可以说是一种「沉默的多数」。就因为它有着这种特性,因此在一般的情形下,它也不容易和天地万物发生作用,对於自然界的万千生物的影响就变得没有什麽太大的重要性。

但是当天空开始打雷闪电的时候,这种状态就会开始改变了,因为开始出现打雷闪电的时候,天空中便形成了通电的状态,而原本安定不活泼的氮气就会变成「好动儿」,开始变成活泼的特性。

在这样的活泼状态下,氮气便会和氧气作用,产生燃烧的现象,形成了「二氧化氮」。而这样的化学作用,随着大气中的电压越高,作用就越明显,产生的二氧化氮就越多。

这种「通电,氮气和氧气作用形成二氧化氮」,是化学领域中很有名的实验,是一种很容易就可以印证的现象。

如果在这个时候下了雨,空气中化合形成的二氧化氮会急速地溶在雨水中,再次化合形成「硝酸」,并且随着雨水降落在大地之上。

而硝酸降落在下了大雨的土地後,会渗进土壤,形成「硝酸盐」,这时候形成的,就是大地上农作物生长的最好肥料:「氮肥」。

至此,因为打雷丶闪电丶下雨,形成肥沃土壤的整个过程就这样形成。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