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旺階段的 食 - 生命循環/專業諮商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帝旺階段的 食

「十二長生」,指的是十二個名詞: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是華人文化中的永生密碼。

帝旺的階段一樣有「食、衣、住、行」四個層次,而它的實踐方式,首先從「食」開始探討。

在歷史上,達成帝旺後,又在「食」的方面做出正確決策的,有清朝的偉大帝王康熙大帝。

康熙,是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二代帝王,在知名史學家柏楊的史觀中,中國歷史上真正有資格被稱為「大帝」者只有三人,一是秦始皇嬴政大帝,二是唐太宗李世民大帝,第三個,就是清朝的愛辛覺羅玄燁:康熙大帝。

康熙在位時,是清朝國力極為富強的時代,在一個王朝草創的初期,特別是滿清一族以少數民族的姿態入主中原,當時的局勢雖然底定,卻仍然有動盪不安的因子存在。有鑑於此,康熙就頒布命令,創造了「滿漢全席」,將滿清人的食物習慣和漢人的食物習慣融合一起,讓來自兩種不同血統的人們能夠融洽相處。

康熙大帝是個博古通今的智慧之士,他深知自己以滿人之姿入主中原,如果還是死守旗人的「食、衣、住、行」,一定無法和漢人好好相處,更不用說指揮千萬以上的漢人了,於是他提倡半滿半漢的食物,自己照著吃,漢人才會對他效忠。在康熙年少時的鬥爭歷史中,有敖拜和吳三桂兩個強敵,這兩人都是清朝開國時的名將,生平沙場爭戰無數,但是身為旗人的敖拜無法改變旗人的飲食習慣,無法在漢人的世界發揮能力,而吳三桂則是漢人,習慣了漢人的食物方式,因此也無法和旗人溝通。最後,和康熙大帝鬥爭的結果,就是兩個人敗在一位十幾歲少年的手下。

在陳怡魁大師的研究中,發現食物的影響力極為深遠,舉凡人世間大至一個國家的治理,小至個人的喜怒哀樂,都和人吃的食物息息相關。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樣的知識在「華人永生哲學」早就已經提出,而且還能夠很有效率地施行。

「食」,在帝旺的階段,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而康熙大帝的「滿漢全席」,在後來的實證上也發揮了重大的功效,清朝兩百多年來的歷史中,滿漢之間雖然不能多絕無衝突,但是卻很少發生嚴重的民族之間動亂,這一點,可以證明「食」在帝旺階段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臺灣,當蔣介石的政權初來臺灣時,因為食物的方式和臺灣人格格不入,在溝通上也有很大的問題,後來,幸好當時貧困的臺灣接受了美國的物質資助,米食為主的臺灣人開始食用美國人物資中大量的麵粉,除了米食外,也開始吃屬於北方食物的麵食,兩邊的食物融合,這才逐漸能夠適應起來。

由此可知,在帝旺的階段,「食」的執行有多重要。

2014-12-04